大家好,今天的文章是关于水晶宫设计者是谁的讲解,同时也会涉及水晶宫的设计者原先是什么人,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
水晶宫,这座被誉为“园艺奇才与建筑大师完美融合”的杰作,自1884年建成以来,就成为了英国伦敦的标志性建筑。这座以钢铁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其设计者便是约瑟夫·帕克斯顿。本文将深入探讨约瑟夫·帕克斯顿的生平事迹、设计理念以及水晶宫的建筑特色,以展示这位园艺奇才与建筑大师的卓越才华。
一、约瑟夫·帕克斯顿的生平事迹
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出生于1783年,英国园艺师、建筑师。他出生在一个园艺世家,从小就对园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帕克斯顿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园艺师,这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帕克斯顿年轻时曾在伦敦植物园担任园艺师,负责管理温室和花房。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园艺经验,并开始尝试将园艺与建筑设计相结合。1802年,帕克斯顿接手了伦敦植物园的温室建设,这座温室成为了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二、帕克斯顿的设计理念
帕克斯顿的设计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 简约主义:帕克斯顿强调建筑应追求简约,反对过多的装饰。他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其形式和结构的简洁,而非装饰。
2. 现代主义:帕克斯顿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钢铁、玻璃等。他相信,这些新材料将使建筑设计更加先进、实用。
3. 功能性:帕克斯顿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认为建筑应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实用、舒适、美观。
三、水晶宫的建筑特色
水晶宫是帕克斯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建筑特色:
1. 钢铁与玻璃结构:水晶宫采用钢铁和玻璃为主要材料,这种结构在当时具有创新性。钢铁和玻璃的结合,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轻盈。
2. 简约风格:水晶宫的外观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这种简约风格体现了帕克斯顿的设计理念。
3. 空间布局:水晶宫的空间布局合理,内部宽敞明亮。帕克斯顿巧妙地运用了空间,使得建筑内部充满了现代感。
4. 环境融合:水晶宫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环境,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帕克斯顿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约瑟夫·帕克斯顿是一位杰出的园艺师和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晶宫作为他的代表作,成为了英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帕克斯顿的生平事迹和设计理念,还领略了水晶宫的建筑特色。这位园艺奇才与建筑大师的完美融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英国建筑设计师。初为德文郡公爵的园林工人,后成为主人的家务总管。1840年用铁和玻璃结构建造了一间温室。1850年为英国国际博览会设计展览厅,采用铸铁预制构件和玻璃建成,建筑覆盖面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4倍,工期在半年时间内完成,有“水晶宫”之称。这不仅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也促进了19世纪建筑技术的革命。1854年被选为议员。
中文名
约瑟夫·帕克斯顿
外文名
JosephPaxton
国籍
英国
出生日期
1803年
逝世日期
1865年
职业
建筑工程师
主要成就
首创了新颖的温室
代表作品
英国伦敦水晶宫
生于贝德福德郡,父亲是一位农场主,虽然他也曾学过绘画,但受父亲的影响,最终成为一位园艺师。1837年,一位英国探险家在圭亚那发现美丽的王莲,便采集种子带回了英国,他便把种子交给查丝华斯庄园首席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种植。帕克斯顿把它放在室内一个盛满温水的浴缸里,设计了一个运动转轮使水循环流动以模仿原始生态环境。很快植物开始发芽,三个月后,王莲长出11片巨大的叶子和开出美丽的花朵。帕克斯顿将花以维多利亚命名王莲VictoriaamazonicaSowerby
(RoyalWaterLily,AmazonWater-platter),并作为礼物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自此他与阿尔伯特亲王相识并成为挚友。王莲越长越大。有一天他把7岁的小女儿抱在其中一片叶子上观赏花朵,水上飘逸的绿叶居然轻而易举地承担起她的体重。帕克斯顿翻开叶子观察其背面,只见粗壮的径脉纵横呈环形交错,构成既美观又可以负担巨大的承重力的整体。这个发现顿时给了他灵感,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在脑中形成。不久他在为王莲建造的查丝华斯温室时,用铁栏和木制拱胁为结构,用玻璃作为墙面,首创了新颖的温室。他发现建筑除了简洁明快的功能之外,建筑构件可以预先制造,不同构件可以根据建筑大小需要组合装配,这样的建筑成本低廉,施工快捷。这一独特的构造方式也赢得了建筑业和工程业领域的赞誉。
说到玻璃幕墙的发明家,他便是美国建筑师密斯.冯.德乐。最早的玻璃幕墙,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他构想出来的。
1945年,密斯.冯.德乐为一位医生设计了一幢住宅,大胆采用玻璃作为外墙。这幢住宅建成以后,晶莹夺目,艳丽非凡,犹如一座“水晶宫”。遗憾的是,当时的玻璃透明有余,隔热不足,以致使女主人抱怨万分:大热天被骄阳晒得要死,寒冬又使她冻得要命。在晴朗的日子里,强烈的阳光使人眩目难忍,不久,眼睛都出毛病了。当时有人这么评价:用玻璃幕墙建房“中看不中住”。建筑师密斯因此差点被人咒骂得无地自容。至于他的生意,当然都一笔笔“吹”了。
后来,倔强的密斯不甘心失败,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在1952年采用染色玻璃替代原先的无色玻璃,再次设计和建造了一幢38层的玻璃幕墙高层大楼——美国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这一次,他成功了,声誉鹊起。
从此,玻璃幕墙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开创了建筑设计上的一个新纪元。
幕墙玻璃自诞生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它走过了一段崎岖曲折的道路。据有关资料称,幕墙玻璃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发展较快的新型建筑材料。1985年,欧洲共同体国家生产的幕墙玻璃材料为建筑玻璃的三分之二以上。在80年代,美国幕墙玻璃的产品已超过5000万平方米。在我国,由于近几年来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幕墙玻璃热”。据估计,全国生产能力已超过1500万平方米,各类幕墙材料不断涌现。
就它的工作原理而言,幕墙玻璃属于透明热反射材料,它允许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线优先透过,而对紫外和红外波段光线具有极强的反射作用,从而达到透光不透热的效果。在建筑窗户、车辆侧窗与顶篷、太阳能转换装置、节能灯、电烤箱以及航天器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过,就它的使用数量而言,当首推建筑业。
在现代化高层建筑的外部,人们在装敷玻璃幕墙时,还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的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双层和三层两种。前者由两层玻璃加密封框架,形成一个夹层空间;后者由三层玻璃封成两个夹层空间。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等优点。经测量表明,当外界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时,单层玻璃窗前的温度为零下2摄氏度,而使用三层中空玻璃的室内温度为13摄氏度。在夏天,双层中空玻璃可以挡住90%的太阳辐射热。尽管阳光依然可以透过玻璃幕墙,但晒在身上并不感到炎热。所以,使用中空玻璃幕墙的室内冬暖夏凉,生活环境相当舒适。
在我国,建筑装潢业推动了幕墙玻璃的发展,幕墙玻璃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装饰材料方兴未艾。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它们的艺术装饰效果,也为改革开放中的我国各大城市增添了光彩。
北京紫禁城于1406年开始营建,到1420年基本完成,营建者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
明朝的创始者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登上皇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便开始削藩,燕王朱棣心生不满,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开始了四年之久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
后来朱棣取代了建文帝,成为永乐皇帝。当时的蒙古部落对中原地区的侵扰还没有解除,把都城定在北京便于加强防卫,还可控制和管理东北和西北的疆域。因此,永乐皇帝经过深谋远虑,决定迁都北京。
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紫禁城于1406年开始营建,到1420年基本完成。北京的紫禁城从规模、形制、名称完全参考南京宫城。
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的首都。
紫禁城是由明成祖朱棣下诏建立的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
紫禁城建筑造型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紫禁城简介
故宫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建筑精美,富丽华贵,收藏有许多的稀世文物,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的精华。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1公里、景山南门对面,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内是周长3公里、高近10米的城墙,城墙四面都有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其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为“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有综合性展览,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共达105万多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1/6,是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故宫漫游
中轴线
午门 -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城楼上的正殿,面廓九间,深五间,正映“九五之尊”。正殿与四个角的方亭,宛如五座山峰,错落有致,所以又叫“五凤楼”。
太和门-走进午门,前面就是太和门前的广场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金水桥,站在金水桥上往左看,是通向武英殿的熙和门。
这座武英殿,正是李自成匆忙登基的地方,也是摄政王多尔衮办公之地。
桥的右边是通向文华殿的协和门,文华殿是清代早期太子的正殿,也是著名的经筵典礼举行的场所。
文华殿的后殿就是著名的文渊阁,它是明清两代的宫中图书馆,是仿宁波的天一阁而建的。
向正前方看就是太和门了,它与左边的贞度门和右边的昭德门构成了通向三大殿的门户。
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紫禁城的外朝部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乃至全国最高最大的宫殿,面廓11间,重檐庑殿顶,是朝廷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中和殿,是一座方亭建筑,它是帝王在太和殿活动时的准备场所,也是帝王在祭祀,和演耕前检查用具的场所。
保和殿,是清代除夕为王公大臣设宴的地方,也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举行的场所。
乾清门-连接外朝和内廷的门户,也就是分割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大门,又叫御门。乾清门西侧墙根下的一排朝房就是著名的军机处。
交泰殿-后三宫的第二殿,建筑形式与中和殿基本相似,但规模略小。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是皇后生日时接受礼贺的地方。
交泰殿宝座东侧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和西侧近代的大自鸣钟是宫中乃至全城的时间基准,神武门和钟鼓楼报时都以此为准。
坤宁宫-后三宫的第三宫,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代将东二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清代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溥仪都曾使用过坤宁宫洞房。
御花园-过坤宁宫,出坤宁门就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内共有殿阁、亭台20多座,古树160多棵,假山水池各2处。钦安殿为御花园的中心建筑,是明代嘉靖皇帝为祭祀道教神灵而建的。
堆秀山是院内最高建筑,山上有御景亭,是九九重阳节皇帝登高的地方。园东西两边有千秋亭和万寿亭。御花园的北端为顺贞门,这里就是嘉庆皇帝遇刺的地方,出顺贞门就到了神武门,紫禁城的中轴线就到头了。 东路
东六宫-包括钟翠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
其中东太后慈安就住在钟翠宫。另外,延禧宫也非常有名,因为紫禁城中唯一的一座西洋建筑就在延禧宫内,那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水晶宫。只可惜延禧宫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
宁寿宫-整个宫殿群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布局严谨,装饰豪华。其中宁寿宫花园更是远近闻名。目前正在维修,暂时没有开放。
宁寿宫花园中最著名的当属流杯亭。每年三月三,皇帝与几位大臣围坐在亭内,将酒杯放在水上,随水而行,行到某人面前停止不动,该人就要饮尽杯中之酒,并赋诗一首。
畅音阁是宫中最大的戏台,位于宁寿宫的后寝部分,分三层,最下层210平方米。梅兰芳和谭鑫培等都在这里演过戏。
珍妃井-位于外东路的最北端,是参观故宫的最后一站。 西路
西六宫-包括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
东西六宫每宫都是广深各50米的方格,采取一正两厢,两进院落的格局。西六宫中的长春宫,以红楼梦壁画而闻名。
储秀宫至今保持着慈禧太后50寿辰时的原貌,当时慈禧太后不顾国家危难,大肆浪费,将储秀门拆除,与翊坤宫连成一体,成为了四进的大院落,院中装饰奢华令人瞋目。
养心殿-工字形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前殿三间,中间一间为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东间就是“垂帘听政”的场所。西间有雍正皇帝手书“勤政亲贤”匾,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
养心殿的西暖阁有著名的三希堂,由三幅字帖而闻名海内。他们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帖中《快雪时晴帖》在台北,另两帖,现藏于故宫。
慈宁宫-养心殿、西六宫、西五所组成了内西路,在这路建筑的西边还有一路建筑,称为外西路,皇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就位于此地。但这一路建筑是不对外开放的。
漱芳斋-御花园两侧为东五所和西五所,是皇宫内的幼儿园,乾隆皇帝就在西五所的二所居住过,因此这里成为了潜邸,于是乾隆登基后将这里改建为重华宫。
重华宫东路就是著名的漱芳斋,漱芳斋内有一座戏台,是仅次于畅音阁大戏台的一所戏台。每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都在这里开茶话会,招待文武大臣。漱芳斋不对外开放。
以上就是关于水晶宫设计者是谁和水晶宫的设计者原先是什么人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Copyright © 2020 菏泽万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黄河路昭宝创业园 备案号: